30而立 – 回顧往年三十載

30而立 - 回顧往年三十載

30這歲數似乎有種魔力,人到了這年紀就會開始緊張,想要做出點甚麼事情。孔子說的「而立之年」也正是如此,人到了這個年紀就必須立下志向,衝刺自己的事業,立功立德立言。

實際上真正跨入這年紀後,你真的會感覺到有些不同,甚至周圍人的眼光與審視角度都不一樣了,也會進入一點焦慮期,若還一事無成則會感到很大的壓力。不過今天我想先從過去談起,最後再談未來,並且納入一些最近思考的問題,那就是向死而生的意義。

過往三十載

很少人真的知道我過去的經歷,甚至很多時候我的履歷上也沒把全部經歷都寫上去,畢竟很多東西都非常瑣碎,都寫上去其實沒甚麼意義,不過這些一系列的故事都讓人感覺到人生無常的概念。有些人會覺得我好像懂很多,那只是因為我太過不誤正業而已,大大小小各種公司都看過一遍了,包括:外商公司,專攻台灣市場的國內上市企業,專攻海外市場的上櫃公司,資本額一億的中小企業,漫畫店,服飾店,還到美國打過工;同時還是少數歷經過:測試員,行政,會計,業務,行銷職缺的人,要說不務正業這應該超級足夠了吧。

人生第一個轉折

這一切的一切,都要歸因到那年的失敗。高中畢業後,我順利推甄上大氣太空組,當然可能靠的是我地科競賽拿下台北市優勝的關係(後來整理書櫃的時候還翻出來看了一下,不然真的已經忘記這回事)。大學期間渾渾噩噩,都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不過慶幸的是沒放下辯論社的訓練,這對後來對批判性思考跟系統思考幫助非常大。

也許是我真的不適合念理工科,不論怎麼讀物理數學依然還是一塌糊塗,之後就跑成去財金系唸書。在開始讀商科之前,我應該從沒想過我可以在商管領域有任何建樹,畢竟從小到大我被灌輸的理念就是要讀理工科才有出路,讀文科未來似乎找不到工作,當然那時對職場是完全沒有任何概念的。從理工轉商科後,我才發現過往很多事情都跟我想的不一樣,當年為了轉讀商,我開始從商業週刊K起,看了整整一年後,開始知道什麼叫商業。

那時我很羨慕金融界的錢來得這麼快,也想學炒股,於是才填了財金系,在讀書期間就開始學怎麼玩金融商品,但也是這樣,我畢業後就不打算走理專這條路,原因是我發現理財這塊騙子真的太多,要我昧著良心賺手續費不顧別人盈虧我實在做不了,更何況那時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更讓我對財金這塊失望,大量投資人血本無歸只因聽信理專的謊言,那種壓力我實在無法承受,如果沒那件事也許我今天也在銀行騙吃騙喝吧,好歹當年我在富蘭克林研習營的時候還是直接帶團隊拿下獎項的,同時還獲得個人獎。

關於理專怎騙人這邊就不多說了,這是整個利潤分配體系導致的,所以我後來只推薦ETF。

大四那年,我股票也玩夠了,沒大賺還好虧得也不多,開始思考要走哪條路,在財金業界學歷幾乎就是一切的基本入口,沒有一個好的學位與學校很難在業界往上爬,這時行銷職位跑入我眼前,我跟一般大學生一樣開始想往行銷走。不過我這財金系應徵行銷職位幾乎是鐵定不會上的,所以我開始另闢途徑,準備從學校外下手。此時學校的行銷學也就一門課,靠學校是肯定沒戲的,於是我靠著白天打工賺的錢,開始去上外面的行銷課程,另外用google開始惡補各種行銷知識,其實也不難,輸入行銷兩個字從第一頁看到第十頁,基本上也就差不多了。

文化大學畢業之後我到美國打工旅遊一段時間,在那段時間我開始真正了解到國際文化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美國我與法國、東歐、俄羅斯、蒙古的幾個學生一起工作,從他們的生活中體會到原來東西方在很多事情上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他們認為喝酒開Party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常常下班之後就是去超市買一堆啤酒回來,一邊喝酒一邊聊天整個晚上,並且還會與當地的美國學生一起玩,同時他們也對不同文化抱持極度開放態度。在工作地點也有一些中國學生,當然講中文是比較親切,但實際上外國學生並不鼓勵我跟他們一起,到了美國還講中文這不是太浪費時間了嗎?那邊我也第一次看到有人抽大麻,在美國州Ohio州是合法的,但我並沒有嘗試,雖然我很喜歡嘗試新事物但還是有些底線的。此時我埋下了必須往國際發展的內心種子,世界比我想的還要大太多了。

第二個轉折 – 正式跨入行銷領域

回國之後的我開始找新工作,也迎來了人生第二個轉折,那就是真的應徵上行銷職。怡業公司是一間典型的中小企業,創業至今也20年以上,老闆在中國有一個塑料工廠,台灣這主要是擔任貿易公司,也是非常典型的三角貿易形式。生產的主要產品是車用手機架,也就是在汽車上有吸盤可以夾手機與導航的支架。在我進公司之前,因為是以代工為主所以並沒有一個專職負責品牌行銷的人,在2011年他們開始認真投入資源做品牌,此時剛好我在外面上課的老師認識這老闆,老師將我推薦給了這間公司入職,面試之後我就進入當第一個行銷企劃。

中小企業的薪水一般都不會太高,特別是行銷企劃職缺,但因為這是我第一次擔任行銷工作,我對於薪水並沒太高的要求,只希望可以有機會規劃即可。因為是第一個行銷職位,主管其實並不知道我可以做哪些事情,一切都是慢慢摸索而來,也因為如此我可以嘗試非常多不同的行銷方法。剛入職三個月就規劃Computex的攤位,之後進行官網改版與SEO,自己投放Google廣告,當時Facebook才剛興起,我們還是以聯播網廣告為主。但這一切都受限於預算問題,無法進行真正大規模的試驗,而我們也沒有針對通路行銷應有的正確方法,我隨著業務到各通路巡點,累積自己對行銷的經驗。年底時,因為品牌業績沒有太大起色,而且行銷預算也被限制,討論之後我決定改當通路業務。擔任通路業務期間,自己尋找新通路代理商北中南跑遍,一間間去談之後也才真正理解到品牌到底應該要怎麼跟通路合作,在四個月後成功攻入百貨零售與戶外通路量販店,也開始熟悉通路的玩法。

但,跨足國際依然是我心中最大的夢想。

第三個轉折 – 進修英文

雖然我在怡業拿出了戰績,也幫公司創造了很多價值,但我依然希望能夠進到更大的市場,此時英文能力成為我最大的硬傷。外貿協會培訓中心在此時躍入我眼前,ITI全名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e,是針對商用英文與商業知識培訓的機構,畢業之後多益幾乎都在八百以上,而很多都可以超過九百,當時我就認定這就是我要的。

擺在我眼前的最大現實是:我是私立大學畢業且沒有很強的專業能力,若能用兩年時間補足缺陷,之後的職涯才可能走的比較順暢,否則永遠只會在台灣的小世界中打滾。雖然ITI並非教育部承認的學校,如果我花時間去進修研究所也許會有更好的起點,但同樣是研究所我已經落後其他人,即便我研究所畢業也不一定會被業界認可,倒不如直接把英文學好,用其他地方補足自己的專業,這也是我進ITI後反而更用心的專攻數位行銷領域知識的原因。

在ITI我花了兩年時間把商用英文這領域補上,搭配過去美國與國外旅遊的經驗,更能領會文化不同之處,也加深了一定要做國際市場的意願,同時也認識了一群非常好的同學,交織出知識火花。我認為ITI最大的價值除了語言能力之外,就是提供了一個靜下心來學習的環境。

ITI位於新竹清大與交大之間(光復校區),新竹就是一個沒什麼娛樂的地方,最近的熱鬧之處就是清大夜市與火車站,除此之外沒什麼好去的,下課之後除了寫作業就是看書,而學校的報告也是非常多,常常需要討論到晚上十一二點,在這環境下進步的速度不快也難。也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在課餘進修了不少行銷方面的知識,同時也積極的跟業界人士接軌,避免自己脫離業界兩年後完全不知道現在趨勢,課堂上也盡量用英文的行銷方面文章進行報告,強迫自己接觸國外資料,雖然到最後還是沒辦法看懂哈佛商業的原文,但至少獲得不少國外第一手資訊。

在心中對於海外市場的期盼,我最後的企業實習選擇了泰國,一方面是東南亞在這一兩年正在崛起,另一方面則是比較便宜。在泰國的三個月實習期間,我接觸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這在我的網誌中都有提到就不在贅述。

曼谷實習紀錄(一)– 出發前夕

ITI畢業後進入曜越

兩年畢業後,相當於練功有成正式出關,面臨到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台灣公司的行銷很少做國際市場,除非進入大型品牌公司。而我對於產業又比較限縮在科技相關,於是選擇不外乎:宏碁、華碩、微星、HTC這類公司,但若要進入這些企業,我的競爭對手甚至還包括了海外留學回國、名校大學畢業生、華僑等,英語能力實在不是什麼非常大的優勢,最後我找到了電競產業公司曜越。

在曜越我主要擔任的是TteSPORT品牌的國際行銷,單位內部專職行銷兩位,因為我過去主要是擔任台灣區行銷,實際上對於國際行銷應該怎麼操作是沒有太大的概念的,也是第一次接觸從台灣控制海外行銷策略,很多地方需要學習。行銷講究的是價值的傳遞,在總部這邊擔任的角色就是將公司希望傳遞的資訊送至世界各地的媒體手上,於是我們很大一部分工作都落在:產品文案、影片製作、媒體聯繫、社群媒體經營、廣告管理等事情上。

雖然曜越做很多國外生意,但行銷講究的是落地,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需要當地人配合才能執行,需要經常與分公司開會,並且傳達總部策略,有時候還要配合時差問題。所幸我們的很多政策都是由分公司主導,大多數分公司都會自己將該處理的事情處理完畢,而我們只需要盡到管理責任即可,還有一些就是Global Media的聯繫,有時候是美國分公司有時是總部,視情況而定。

在工作期間確實體會到國際觀的重要性,很多亞洲認為可行的設計到了歐美就是不受歡迎,有時我們也會看不懂歐美幽默,在研究競品時更是如此。曜越最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對於KOL的投入領先其他業者,在PC DIY這塊領域有一群Key Opinion Leader我們稱為Modder,曜越持續贊助這些Modder好幾年,而這在台灣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但歐美卻是非常普遍,他們對於電腦改裝投入非常大熱情,這些Modder遍佈全球,也是國際行銷有趣的地方。我們抓住了一群少數消費族群的意見領袖,針對他們專注投入資源經營,讓他們影響力放大到其他地方,因為國際市場太大,我們不可能每一個市場都做,但我們可以選擇利基市場深入,也因為如此才能在殘酷的競爭中拿下一席之地,這是只做台灣市場無法體會的樂趣。

新的旅程 – 踏入威剛

鑑於目前還在職,一些資訊就不便透露了。相較於在曜越的國際行銷工作,威剛的區域與分工更細,行銷部門分成:品牌部門、通路行銷、產品行銷、設計部門。我位於部門是業務行銷部,顧名思義是跟業務聯繫最密切的行銷部門,過往曜越工作中的產品與影片文案則是交給產品行銷部負責,他們也是跟PM最密切接觸的人。業務行銷部是以負責區域進行劃分,每個區域都對應一個業務部門,主要就是處理這區域業務的行銷方面需求,包括:POSM, Media, PR company, Events等事宜。因為分工與區域劃分較細,也需要更多的心力處理各種需求,區域一多其實工作量也很大,很多時候必須透過當地的公關公司協助處理,這是在曜越比較少遇到的狀況,而兩者的預算分配上也有些不同。

回顧這條職涯路上,每一個選擇都充滿著不確定性,也不一定都是最佳選擇,但卻也因為如此充滿不確定性,人生才如此有趣。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