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講5G | 03-分工與合作:如何站上浪潮之巔?

我們上一講講了,5G技術和IoT是不可分割的,那麼這個產業會如何構成,以及市場規模有多大,我們可能有什麼機會,這可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這一講我就回答你這些問題,並讓你知道,一個企業如何順應時代,展開分工與合作,站上整個產業的浪潮之巔,這樣,即便它什麼都不做,也能乘風破浪。
首先,為了回答你「未來產業結構」的問題,我們還是先看看過去,當然,我還是將網際網路和通信結合在一起講。

在第一代網際網路時代,誕生了各種企業,但是從掙錢的能力以及對產業的把控來講,最頂端的是微軟和英特爾,那個時代被稱為WinTel時代,Win就是微軟的Windows視窗作業系統,Tel就是英特爾的處理器。

在那個年代,你可以用聯想的電腦上網,也可以用戴爾的或者惠普的,這些設備製造商,它們的產值都很高,確實養活了很多人,但是利潤都有限,因為競爭太激烈,它們要想辦法求你使用它們的產品。但是微軟和英特爾不同,無論你用什麼牌子的電腦,都必須使用它們的作業系統和處理器,這些繞不過去。

當然,在第一代網際網路時代,提供網絡服務的企業也受益,比如各種寬頻公司,但是它們之間也有競爭,所以和計算機設備製造商一樣,利潤空間有限。

此外,有了網際網路,必須要有信息和服務才有意義,因此提供信息服務的企業也分到了一杯羹,比如雅虎、Google,比如中國的門戶網站,但是它們的利潤更有限,因為它們更容易被替代,而且一個用戶從新浪轉到搜狐的成本近乎為零,也就是說那些門戶網站的服務幾乎沒有粘性,這些企業發展的好壞全看管理水平。

說到頭,這麼多企業其實都是圍著WinTel轉。因此,在那個時代,沒有人能夠挑戰微軟和英特爾的地位,事實上一旦它們的地位受到威脅,反而整個產業都會來幫忙。

我在《浪潮之巔》一書中講,總有一些公司很幸運地、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站在技術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處在了那個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隨著波浪順順噹噹地向前漂個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在這十幾年間,它們代表著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來臨。微軟和英特爾就是這樣的公司。

第一代網際網路 WinTel是核心

吳軍講5G | 03-分工與合作:如何站上浪潮之巔?
到了第二代網際網路,也就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風水就變了。那麼誰控制了移動網際網路呢?在諸多企業中,真正起決定作用的主要有兩家,一個是Google,因為它的安卓作業系統是大家非用不可的,另一個是(美國人在英國辦的)ARM公司,因為今天所有手機的處理器都是由它提供設計方案,這個產業的格局跟第一代網際網路時代非常相似。

第二代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產業分布

吳軍講5G | 03-分工與合作:如何站上浪潮之巔?

對比這兩張圖,你會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它們的結構差不多,但是占據相應位置的公司則不同。

到了第二代網際網路時代,不僅處於樞紐的公司換成了Google和ARM,設備製造商也改變了。類似的,給大家提供服務的軟體和網際網路企業也改變了。

看到這種變化,大家可能會有三連問。

第一問:為什麼從第一代到第二代,各個位置的公司會換一遍呢?為什麼上一代的霸主微軟做手機作業系統比不上Google和蘋果,英特爾做處理器比不上ARM(加上華為、蘋果、高通和三星)呢?

第二問:至於做上網設備,為什麼最早起步,還併購了摩托羅拉的聯想做不過一群完全沒有做過設備,沒有供應鏈管理經驗,甚至沒有銷售經驗的小米創始團隊呢?

第三問:到了應用層面,為什麼雅虎、百度和中國的門戶網站提供信息就比不上今日頭條有效呢?我們來分析這兩張圖背後的這些問題。

首先,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第二代網際網路相比第一代,要求用更少的能量傳遞、處理和存儲更多的信息,否則我們的設備無法實現移動。按照這個要求,英特爾的處理器和微軟的作業系統顯然不合格,如果用它們做手機,幾個小時就沒電了。

而第二張圖中的那些企業,相比第一張都更合格。比如,從處理錢的交易來講,支付寶也比傳統銀行消耗的能量更低。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第一代企業不能自身改進,適應產業的變化呢?按說它們更有資本啊,但是事實上這件事幾乎不可能。我在《浪潮之巔》中通過基因決定的理論,詳細介紹了其中的原因,這裡就不詳述了。

簡單地講,在一個商業環境中優化得非常適應環境的公司基因,很難在另一個生態環境重新適應和發展。這就如同習慣了暖濕氣候的恐龍,很難適應沒有了植被覆蓋的冰河時期一樣。

當然,眼睛比較尖的朋友可能看到了在上面兩張圖中,並沒有包括蘋果。蘋果從來是自成一體,試圖單獨打造一個完整的生態鏈,但事實證明,這種吃獨食的想法在今天的商業時代里行不通,這也是它在第一代網際網路時代,輸給微軟的原因,而今天它相比安卓,市場規模在不斷縮小。

吃獨食,不懂得與整個產業合作的問題在於,一旦某一些產品市場的反應不好(比如蘋果的iPhone 8、iPhone XS等),整個行業沒有人能夠幫到它,大家都希望它乾脆死掉。因此,我在很多場合講合作的重要性,在未來的IoT和5G時代,依然如此。

今後,從第二代網際網路發展到第三代萬物互聯,情況也是類似。在今天第二代網際網路,也就是移動網際網路中光鮮亮相的企業,未來的命運如何,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這種變化對大家來講是好是壞呢?

這要看你現在在哪家公司了,如果你現在在一家上面圖片里列出的明星企業,那就是產業發展的受益者,職業前景和生活都看似不錯,但是那也未必能保證你將來的發展前景好。30年前,矽谷最熱門的企業是惠普,20年前是英特爾,但今天只有想退休的人才去那裡。

對於大部分人,我倒覺得機會在於變革時的洗牌。如果我們把上面圖中的每一個位置都重新填一遍,大家就會發現機會特別多,當然這種說法有一個前提,就是整個市場需要變大而不是變小。如果變小了,即使重新洗牌,大家的機會也不是特別多。

那麼未來的市場規模到底是大是小,有多大呢?我來給大家剖析一下,看看未來的機會到底在哪。

變大還是變小,需要參照物。第一代網際網路,整體的市場規模只有大約10億台聯網設備,當然主要是個人電腦(PC)和少數的伺服器。2011年是全世界PC機出貨量最高的一年,也不過3.65億台,以後一直在下滑。

第二代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大約是30多億部手機,2017年的下半年到2018年的上半年,出貨量達到高峰。2018年全世界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大約是14.4億部。

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代網際網路時代,網民的數量超過設備的數量,大約1.3個人使用一台電腦上網,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設備的數量比網民的數量還多,平均一個人有1.3個手機(今天全世界移動網際網路的用戶數量只有25億),這說明在第二代網際網路時代,大家和網絡的聯繫更緊密了。

根據凱鵬華盈的數據,在移動網際網路興起後,人們在電子設備(計算機、手機等,不包括電視)上所花的時間,從2008年的每天2.7小時,增加到2017年的5.9小時,主要的增加來自使用智慧型手機。

那麼第三代網際網路,也就是IoT的規模有多大呢?從上網的設備數量來看,目前最保守的估計是500億個設備,當然這些設備有大有小,小的諸如可穿戴式設備、家裡的智能家居等等,大的像是智能汽車、工廠的設備等等。這麼多設備是4G不夠用的原因,也是商業的機會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IoT設備不太方便,要麼靠連著一根電線來供電,要麼需要用電池供電,要經常充電。你可以想像,全世界只有70億人,卻要伺候500億個設備,這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

因此,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充一次電可以使用很長的時間,甚至在有些設備整個生命期,都不需要充電。這是未來產業的痛點所在。

要想提高電池續航能力,一是靠提高電池的能量密度,二是降低IoT中晶片的功耗。前者雖然還有潛力可挖,但是大約也就是一倍的潛力,而後者潛力則很大。如果我們能夠將今天移動設備的工作電壓從3V降低到1伏,就能節省90%左右的能量。因此,低電壓、低功耗的晶片是當今半導體發展的一個方向。

不過,低工作電壓的晶片中有一個關鍵性的技術問題要解決,那就是當工作電壓很低時,噪音會很大,會影響它的工作,無論是計算還是存儲都會出錯,因此,在設計這種晶片時,糾錯的機制就必須設計進去,這讓晶片的設計和過去完全不同。當然,這也就給了一些新企業機會。

類似的,未來IoT和5G產業還需要新的作業系統。今天由於沒有相應的作業系統,IoT設備相當於是在裸奔,幾乎沒有信息安全的保障。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就明白了,今天如果你在家裡裝了一個IoT設備,連到了你家的Wi-Fi中,IoT設備和Wi-Fi匹配之前當然要輸入密碼。很多IoT設備(包括藍牙設備)的初始密碼要麼是0000,要麼是1234,而大部分人是不會修改的,因此這種密碼極不安全。

通過入侵家裡的IoT設備,就有可能入侵整個網絡系統。和前兩代網際網路一樣,誰掌握了未來的作業系統,誰就占據了行業的制高點。

至於從目前來看,哪些企業會是贏家,IoT+5G的市場有多大,我們下一講再談。

要點總結:

無論是第一代網際網路,還是第二代網際網路,全世界都形成了一個高度耦合的產業,在這個產業里有詳細的分工。

控制產業的是把控作業系統和核心晶片的企業,接下來是設備製造商和軟體開發商。

每一代網際網路,上述位置中主要的企業都會更換,這是由單位能量傳輸、存儲和處理更多信息的要求決定的,也是由公司的基因決定的。在未來也是如此,為了適應IoT的發展,需要新的晶片技術和作業系統。

每一次這樣大的變局,就給很多人帶來了機會。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