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政府宣布實名制以及進行口罩管制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各種社會亂象的出現,可以說我們正處於一個大型社會實驗中,讓大家可以看到當政府強制下令價格控管後,會造成多大的社會動盪。
在這裡我們不談論任何道德問題,僅以經濟學的立場進行論述,看看經濟學中的供需理論是否能在現在這個社會應用上。我們先從『張五常』這位經濟學家的論文說起,題目叫做《一種價格管制理論(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1974 )。
他在這篇論文中,首先解釋了什麼叫『價格管制』。
比方說一間公寓,它的租金市價是100塊錢,政府說這房子的市價是100塊錢,但我覺得它太高了,咱們加個限制,這房租不能超過60塊錢,所以房東就少拿了40塊錢。這少拿的40塊錢,政府並沒有得到。政府只不過是頒布了一個命令,說房租不能超過60塊錢。
這時候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張五常在他1974年這篇著名的論文裡面,提出了兩個命題:
第一個命題,#價格管制必然導致資源價值的耗散。
只要有價格管制,房東得不到那40塊錢,這時候他就不能夠把房子用到價值最高的用途上面去。這時候,這房子的價值就會耗散掉。簡單地說,就是資源,每當它不能用到刀刃上的時候,它就不那麼值錢。
一間明明是市價100塊錢的房子,你非要按60塊錢的價格租出去,它最後就會落到那些使用價值只有60塊錢的人手上。這房子最後就只值60塊錢。而本來應該實現的那40塊錢的價值,就白白地耗費掉了。這是張五常在他的論文裡面,所寫下來的第一個命題—— 價格管制必然導致資源價值的耗散。
第二個命題,經濟學家一般說,人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物,但這句話也可以反過來說:#人是追求損失最小化的動物。
因為政府的政策,讓房東平白無故地產生了40元的損失。這時候,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人們不會就這樣讓錢浪費掉。他們就會展開價格以外的方式,盡最大努力挽回這40元。這是一種人的行為規律。這些競爭方式,能夠使得耗散的價值減到最低,也就是損失最小化。
口罩在價格與數量管制後發生什麼事情
1. #口罩發送不到正確的人手上
我們說到資源價值的耗散問題,也就是說在這個疫情嚴重的情況下,口罩的實際價值是遠高於他的銷售金額,但因為市場無法反映出他的實際資源價值,以至於他只能產生出10元或6元的價值,很多實際上不需要使用大量口罩的人也瘋狂搶購,造成不理性缺貨。
站在經濟學的角度,如果資源無法以現有價值在市場上銷售,必然產生額外成本,只是那個成本我們無法看見,也許是時間,也許是錯誤的分配。
2. #利潤無法最大化擠壓工廠資源
原本工廠可以用更高價格銷售到其他地方或將原物料進行更高價值的產出,因為限制價格,工廠必須投入更長時間生產,將原本可以用於生產高附加價值的不織布全部投入到口罩生產上。
口罩工廠員工必須日夜加班應付大量需求,而這些需求不見得能夠滿足真正有需求的人群,反而可能因為恐慌與價格管制下分配到不適當的地方,社會資源被大量浪費。
3. #消費者付出更多額外成本
當口罩進行限量限價發行後,金錢已經不能正確反應物資價值造成口罩短缺,消費者必須透過金錢以外的競爭手段去獲得口罩。競爭手段很多種,在過去暴力、智力、種族、戶籍、勞動、時間、社會地位、關係、甚至是運氣都有人使用過。
在口罩這案例上,這些成本就反映在消費者排隊時間或靠關係上。能夠有更多時間排隊的人可以優先獲得口罩,有關係的人可以透過與醫院或某些團體獲得她想要的口罩供應,傷害到的卻是願意付出金錢,但沒有時間排隊或沒有人脈的一般消費者。
政府又浪費了什麼
原本透過市場機制可以調節口罩供應,但因為政府站在民意的角度,進行了數量與價格管控,於是他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與時間成本在調節這些事情上。
因為限量,大量人希望透過關係從內線獲得口罩購買權,於是政府必須應付這些人情關說,這又是另外付出的成本。為了補貼工廠的損失,政府必須從其他地方回饋給工廠,不論是人情還是稅收,這都是政府必須支出的東西。
為什麼經濟學家建議還是用市場機制進行物資分配,因為當我們使用其他競爭條件時,社會地位高的會優先獲得,有更多閒暇時間的會優先獲得,反而是有真正需求的人無法反映他們的需求。
看到這邊你一定想開罵了
如果按照市場機制,你一定會想罵我說這是排擠窮人,他們的命難道不值錢嗎?但我想說的是,我們規定什麼競爭條件,就會產生什麼社會規則。用金錢作為資源分配法則對窮人不公平,難道用排隊時間跟關係戶競爭就對其他人公平嗎?
沒有一個規則可以做到完全公平,但從社會資源利用上來說,金錢可以完整反映出資源利用的價值所在,而且能將社會資源耗損降到最低,這才是這篇的真正意義所在。
當然這個價格管控只是暫時性的,更多是出於政治目的,我相信疫情穩定後一定會解除,但希望大家還是能從中學習到一點經濟學理論,而不是人云亦云,管制就是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