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代工轉品牌看台灣手機品牌現存的問題

從代工轉品牌看台灣手機品牌現存的問題

pablo (2)

在討論手機品牌之前,我們應該先來談談代工轉品牌這件事情。

在施振榮的微笑曲線理論出來之後,我們都知道台灣產業因為本身代工的關係,大家都是往研發端方向前進,鮮少有廠商是發展品牌策略。但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以及工資的提高,代工業慢慢的撐不下去,開始出來一個聲音是我們應該走品牌,大量廠商開始嘗試轉型策略。這裏有個非常重要的地方需要注意,很多廠商都是因為現況已經不行了,所以開始考慮轉品牌,並不是本身已經準備好轉型而是被迫轉型。

這裏會產生一個問題,大家對於品牌這件事情其實並不了解,以為品牌就是有個LOGO,做廣告就可以。在產品開發上以為技術很強消費者就會買單,只要推出創新就可以,找到通路就可以賣,卻忘記了品牌精神、品牌價值、消費者導向等等最基本的觀念。

為什麼會有這段落差?

先回歸到代工的思維,廠商等待的是客戶下單,接單生產,解決客戶提出的bug,然後只要有夠強的技術客戶就會找上門來,沒有庫存問題只要接單生產,所有的問題客戶都會提出來,你只要針對提出的問題找解決方案就好。有沒有感覺跟現在的教育體系很像?老師出題目卷,學生回答題目,答得好的高分,答不出來就出局。於是資優生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答題能力很強,出社會後一定會賺大錢。這些最會寫考卷的學生最後都到哪去?公務員、台積電、鴻海,到一流的大公司中擔任螺絲釘角色,每天做的事情一樣就是別人拿題目來,你只要解決就好。

品牌又是如何思考的?

品牌端的思考是沒有題目可提供的,你必須自己找題目,自己找答案,甚至面臨著沒有標準答案的困境。所有的一切都是隨時隨地在改變,就跟消費者心中想法一樣,喜好隨時在改變,你甚至連題目在哪都不知道,更別說如何答題。我們的教育體系訓練出了很多答題機器,這些人習慣了有標準答案的題目,遇到多重答案的題目就開始慌張,更別論是打破框架。大家都忘記了原創性思考的重要性,因為大家都被桌上的題目卷限制住,被家長老師灌輸的想法限制住,被社會框架限制住,無法產生突破性的思考方式,也忘記了人生沒有答案這件事情。

兩者之間的落差,造成了代工轉品牌時會遇到的致命問題:找不到原創性

回來看手機品牌遇到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軟硬體整合發生嚴重代溝。工程師拿到google提供的code,在時程壓力之下,直接複製貼上,頂多就是把介面、顏色、按鈕等等地方做些微調設計,但卻忘記了google提供的code適用硬體設備到底是什麼?

我們常常會看到iphone推出的設備規格通常都不會是最頂級的,很多其他廠商用比apple還要好的硬體設備當作宣傳點,難道大家都沒想過為什麼一間世界最頂級的公司卻不用最好的硬體生產他們的產品嗎?原因就是,如果硬體設備很好,但是軟體設計上沒有跟上,在運作上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軟硬體無法整合就會讓使用者的體驗非常的差。最明顯的例子就是Android手機常常用一段時間以後運作就會出小問題,但iphone在軟體操作上到現在都還是沒有問題,這就是差異。好的硬體如果沒有軟體將他們的效能釋放出來,有跟沒有是一樣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就是因為台灣廠商懶惰,大家都習慣了把Google提供的code直接複製貼上,不去思考他們當初設計系統的時候所使用的硬體設備環境為何,當使用更好的硬體裝上去後也不知道要進行優化,或是知道也不會去提省得延後研發時程。看到原廠有什麼code就原封不動的貼上,老闆也不會知道會有問題,出問題就推給原廠,要不就說重灌就沒事了,有沒有很熟悉??現在的科技廠到底有多少間還在進行自己研發code?還是因為覺得別人有給就好,不用自己開發了?

但這能不能怪工程師?不能。

這都是代工轉品牌的宿命,大家只想要快速給答案,答案背後原理沒人思考,為什麼出這道題目沒人思考,上下交相賊。看到別人有好的想法就抄襲,義正嚴詞的說大家都這樣做,對,我就是在說抄襲appxe的HXC跟抄襲新創團隊的ASXS。

思維不改,無論再強的行銷團隊都沒有用,現在的廠商都還是停留在成本思維上,想要省錢直接用別人的最快,卻忘記了免費的最貴的道理。時間將證明一切,沒有核心原創能力者最終都將被淘汰。

發表迴響